“一半人想專心搞專業,一半人想把古琴向社會推廣,琴社分裂成兩派。”2013年,古琴家戴微去美國調研時,在圣地亞哥一家古琴社的見聞至今讓她感慨,“古琴面臨學術、市場的矛盾,不止在中國。”近日,戴微舉辦“古琴雅集——春曉微吟”沙龍音樂會,現場人頭攢動,“沒想到那么多人對古琴感興趣。”
古琴入門易精進難
受到身為洞簫演奏家的父親戴樹紅影響,戴微從小學琴,先后師從龔一、張子謙、林友仁、吳兆基等名家,“小時候,父親在家練琴,我站一旁聽。父親覺得我對這個老古董好像很感興趣,便去找時任上海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員的龔一老師,拜托他收我為徒。”戴微在其太老師、廣陵派第十代傳人張子謙家里先后考了兩次樂理,才獲得龔一首肯,收入門下。
兩年后,戴微考取上音附中古琴專業。當時,整個上音只有三個古琴學生。過了十多年,上音古琴學生依舊稀少,“加起來不超過十人。過去的畢業生去樂團或者留校,現在的畢業生都開琴館。”龔一退休后,上海民樂團沒再招收專職古琴演奏員,現任古琴演奏員還兼修嗩吶。民樂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古琴不太適合樂團合奏,如果音樂會需要大段古琴演奏,我們就找外援。”
外界擔憂古琴傳人稀少,戴微卻有自己的見解:“學古琴的多是半路出家,技巧沒那么純熟,想多招幾個,也過不了考官這關。”為什么學古琴的孩子少?戴微認為,古琴并不適合小朋友,他們無法理解曲目深意。數十年操琴,戴微說自己也是直到留校教授中國音樂史,才開始真正領會古琴的奧妙,“古琴入門容易,精進難。”戴微還學過琵琶、中阮、古箏,在她看來,這些樂器比古琴更講究技巧練習,“古琴很少炫技,好壞只有內行聽得出。”
5月2日,在上海音樂廳的“天風微樂”古琴獨奏音樂會上,戴微特地選擇了一首極為大眾化的曲目《平沙落雁》,“我喜歡‘平沙’,它能讓我放松。我在舊金山彈這首曲子,竟然睡著了。”
也許過一兩個月,興趣就過去了
“學琴學古琴,開店開會館,學佛修密宗,喝茶喝普洱。”這幾年,古琴成了新四大俗之首。專業琴師少,琴館卻如雨后春筍,甚至一把琴被炒至幾萬到幾十萬元。對“古琴熱”,戴微表示:“看不懂,不過存在即合理。整個中國音樂中,古琴最有歷史。古代,琴不是純藝術,而是文人日常生活必備。今天人們喜歡古琴,或許想追求古代文人對藝術生活的要求。”
“家里父親用的琴,是老家鄰居的琴。”戴微不想評價時下昂貴的琴價,她只提醒,“自己買的琴沒必要那么貴,也許過一兩個月,興趣就過去了。”十年前戴微讓學生上網買琴,“練手的琴只有四五百元。現在有人問我,該不該買十多萬元的琴。我告訴他,不妨等到聽得出琴與琴的聲音差異時再買。”
解放日報 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