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匠”黃祎琦讓千年古樂重現大江南北

        作者:網絡
        左側寬880
        左側寬880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1月28日,由南沙區文聯、廣州圖書館主辦的《盛世回音——箜篌展》在廣州圖書館開幕。此次箜篌展共展出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29架,全方位地展示了箜篌的面貌和歷史,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闡明了箜篌、豎琴、古琴等中外樂器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以實物還原的方式再現了幾千年前的漢唐盛世、禮樂繁華。這29架箜篌的制作者黃祎琦,1939年出生于香港,現居廣州南沙,是一名新南沙人。他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古木箜篌研制者,自稱“箜篌匠”。

        在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但是,人們卻很少有機會能見到古代的箜篌實物。南沙區文聯主席黃健生說,為了能讓更多普通人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這項古老樂器,半年前就已經開始籌辦這次箜篌展。在他眼中,黃祎琦不僅是一名嚴謹、細心、精益求精的箜篌匠,也是一名詩人,“用詩意的覺醒珍視重塑的箜篌”。展覽開幕當天,古老的箜篌引來了人們的陣陣贊嘆,熱烈的現場刮起了一陣“箜篌小旋風”。黃健生表示,展覽原計劃展至2月20日,鑒于反應熱烈會適當延期。春節過后,黃祎琦還將在廣州圖書館做一場箜篌的專題講座,讓“箜篌小旋風”來得更猛烈。

        漢唐時期箜篌演奏達到頂峰

        箜篌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在中國,比箜篌更加古老的樂器,只有石哨、骨哨、骨笛、塤、陶笛這五種。箜篌制作者黃祎琦介紹說,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如果從嚴格意義來區分,臥箜篌與后兩者分屬不同種類的樂器,只是共享一個名稱。“臥箜篌屬于中國古代漢族樂器,與琴瑟同源。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則由外國傳入,二者與今日的‘豎琴’同宗,主要經由陸路的中亞與水路的東南亞這兩條線路傳播而來。”

        豎箜篌在漢代時從波斯傳入,鳳首箜篌則與豎箜篌相近,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在盛唐時期,經濟文化飛速發展,外交興盛,在十部伎樂中,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都有使用,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巔峰時期。不但宮廷中帝王自己能演奏,梨園弟子也有人學習這項樂器,唐代詩人常常將箜篌寫進詩句中,民間女子也常在生活里以箜篌演奏哀怨曲調寄托相思之情。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唐人《箜篌賦》記載:“靡靡乎蕩心,洋洋乎盈耳。”

        與此同時,中國古代的箜篌也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正倉院,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件。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唐代箜篌作為從西域傳進來的樂器,雖然音色動人,很受人們歡迎,但在保守派人士眼中,仍然被看做是非正統之物。唐代安祿山之變后,宮中樂人流至民間,能夠教導和彈奏箜篌的優秀樂手本來就不多,民間演奏箜篌的人也多半技藝普通,這為箜篌后來的沒落與失傳埋下了伏筆。宋明之后,皇家樂器箜篌越來越少被使用,后逐漸離開宮廷舞臺,被古箏、古琴所替代,直至慢慢失傳消失。后人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比如敦煌壁畫就有很多漢唐盛世的箜篌風采。黃祎琦說,箜篌圖像留存至今最多、最具體的是唐箜篌,雖然外觀有所不同,但結構和大小非常接近。

        與唐箜篌結緣

        1939年出生于香港的黃祎琦,一生從事民族樂器教育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初,他與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相識。在多次見面和書信交流中,曹教授一直對古代箜篌失傳且未能重塑感到惋惜,他希望黃祎琦能盡力去研究和探討,于是贈予他《話說箜篌》一文,讓他能進一步了解箜篌的發展歷程。此前,黃祎琦以研究豎彈樂器(HARP)為主,和豎箜篌正是同源的關系,這也成為他研究箜篌的契機。

        之后的日子里,黃祎琦經常往返于京港兩地,和曹正教授一起研究豎箜篌和其余的彈弦樂器。當時的箜篌資料非常不齊全,豎琴的資料則相對豐富,黃祎琦開始從研究豎琴著手。1998年10月底,在香港舉辦的亞洲藝術節上,日本藝術家帶來了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箜篌殘件的數據,這一數據提供了可供佐證的重要依據,也為黃祎琦的研究帶來了巨大的突破:不僅加深了他對唐代箜篌的認識,更讓他通過科學方法用殘件尚存的數據,分析和推算出了原箜篌的數據。由于缺乏制作場地和原材料,2007年,退休后的黃祎琦和太太一起移居廣州南沙,正式開始重塑失傳的古樂器箜篌。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黃祎琦做了繪圖設計,四處尋找合適的木料,購買機械設備,2009年開始,開始真正重塑唐箜篌的工作。這個充滿未知的過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出現了,有的木料做到一半時會中途斷掉,有的弦繃到中途時會斷開……經歷了多次失敗后,2011年底,黃祎琦制作的兩臺箜篌問世,他將其命名為“盛世箜篌”,他也成為重塑可演奏的唐箜篌中國第一人。

        黃祎琦說:“盛世箜篌是參照流行于唐代的豎箜篌殘件數據,以及高昌古都壁畫伎樂五人圖里的箜篌圖像,通過研究唐代豎箜篌而重塑的箜篌。”他還強調說,這不是復制或復原,而是在原有結構和數據的基礎上,加上現代的因素、演奏習慣而重塑的箜篌,宜古宜今。2012年1月,盛世箜篌在南沙區文聯迎春會上第一次登臺亮相,一曲《盛世華章》讓人們再次領略到這種古代樂器的魅力。

        盛世箜篌比現代箜篌更難制作

        在黃祎琦重塑唐箜篌之前,其實也有現代箜篌的制作。早在1958年,沈陽樂器廠民族樂器制作家韓其華就開始了對箜篌的復制改革工作。他根據中國古箏按變音的特點,結合西洋豎琴的結構原理,制成了一臺新型箜篌。這個結構設想為現代箜篌后來的改革做了創造性的鋪墊。

        上世紀70年代末,由關立人、王湘、蔣柏松、曹正、張琨、崔君芝等人組成的箜篌改革試制小組成立,以崔君芝為首提出了以臥箜篌和豎箜篌結合,創新制作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現代箜篌。1984年,趙廣運研制出第一臺“雁柱雙排弦腳踏式全轉調現代箜篌”,為現代箜篌在民族樂團的使用解決了轉調難的問題,并且被現代箜篌研習者廣泛使用。 90年代,黃祎琦也設計制作了兩款“單排弦橋碼現代箜篌”,包括36弦和29弦。相對于雁柱,橋碼更有利于音箱的共振、改善音質,而且結構簡單,使琴的制作工藝簡化,并在1992年獲得了國家專利。2013年,黃祎琦又重新設計制作了一臺30弦單排弦橋碼現代箜篌。

        如果從外觀上看,現代箜篌和唐箜篌最大的不同在于多了一條前柱。也正是由于少了這條前柱作支撐,琴弦的兩端分別裝在音箱的復手和橫木上,要獨自承受上百斤的拉力,重塑唐箜篌有了更大的難度。為了找到合適的弦,黃祎琦也費盡功夫。蘇州絲弦本來是上乘之選,但缺點也無法克服,只要換上一條絲弦,就容易走音,好不容易調好音,可能一首曲子還沒彈完,弦就斷了。幾經周折后,黃祎琦找到了尼龍弦,它的發音有點像絲弦,粗細一應俱全,而且也很結實,不會輕易被彈斷。

        盛世箜篌走向全國

        在最初兩臺盛世箜篌誕生后,黃祎琦有了更高的追求,要讓箜篌的外形更為美觀典雅。于是,他開始為箜篌的音箱彩繪圖案。黃祎琦的太太許碧蘭從事古箏教學三十余年,她在業余時間修習過香港中文大學的國畫和裱花課程,于是,為箜篌設計彩繪的擔子就落在了她身上。許碧蘭說:“箜篌不單是一件樂器,更是一件美術品、工藝品。”她為每一件箜篌設計的彩繪都不重復,經常從龍、鳳、喜鵲、丹頂鶴等元素中吸取靈感。為了給箜篌穿上美麗的衣衫,她常常去漆畫展覽會上學習,不管是廣州還是北京舉行的展覽,只要有時間,她就一定不會錯過。

        隨著盛世箜篌的問世,2012年1月至今,黃祎琦、許碧蘭伉儷帶著盛世箜篌和古琵琶在國內各處開展文化交流,讓千年古樂傳遍大江南北。

        2013年5月,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找到黃祎琦,請他為大型音樂活動《印象國樂》首演提供四臺盛世箜篌,其中兩臺為樂隊定制,命名為“龍鳳呈祥”。出于對樂團的尊重,許碧蘭對樂團定制的兩臺箜篌重新構思,為了和《印象國樂》其他樂器的風格吻合,“龍鳳呈祥”采用了樸實的漆畫,分別以龍和鳳為主題,再書以“中央民族樂團”六個篆體字。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邀請部分經濟體領導人或代表的夫人參觀游覽頤和園,并觀賞根據名畫《簪花仕女圖》設計改編的宮廷樂舞《炫舞羽音》和京劇名段串編的《巾幗風采》。在《炫舞羽音》中,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的青年箜篌演奏家魯璐使用的箜篌,也是黃祎琦根據敦煌莫高窟中的箜篌壁畫制作的。這臺箜篌被命名為“律羽騰”,音箱整體為墨綠色,上邊繪有花紋,非常典雅大方。

        復原新疆出土箜篌

        20年前,新疆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了兩件距今約2700年的箜篌,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填補了箜篌考古界的空白。2003年,新疆鄯善縣又發掘出兩件箜篌。2015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委托黃袆琦復原新疆出土的箜篌,讓兩千多年前的木箜篌完整地重現人世。委托書上寫著,黃祎琦是目前中國唯一古木箜篌研制者,特委托他做這項研究和復制工作。

        黃祎琦接受了這項委托,但他也在委托書上寫明:“尊重國家文物,保護文化遺產,此項目不收取研制費用。”黃祎琦說,這份委托書已經是對他的認可,他做箜篌的復原工作并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真正從心底熱愛這項古樂器。“人們總是說古代箜篌的圖文很少,以前也沒有出土文物,但自己不去主動探索和發掘,這才是箜篌失傳的主要原因。”

        根據專家的出土報告,且末箜篌包含有三種木材,音箱有胡楊木和梧桐,弦臂有檉柳枝。但是,由于黃祎琦一直在廣州南沙制作箜篌,他因地制宜,在復制時采用了美洲白松木、泡桐、番石榴木等木材,面板的皮面則用了羊皮,弦線用了樂器專用的羊腸線。因數據基本完整,動手還原的問題不大。目前,黃祎琦已經還原了三臺且末箜篌,最近在復原第四臺,計劃在4月份完工。

        曲譜欠缺,后繼乏人

        箜篌制作工藝繁復,制作一架箜篌往往需要6至9個月。“懂得制作豎箜篌的,目前中國就是黃袆琦一人;懂得彈奏的,全中國也就十幾個而已。”許碧蘭說。她同時也是豎箜篌的演奏者,這幾年,她和黃祎琦帶著盛世箜篌,讓千年古樂傳遍大江南北。在展覽開幕式上,星海音樂學院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生張倩為觀眾演奏了一首樂曲,現場觀眾無不稱贊。張倩說,“傳統樂器難的不是技法,而是演繹出它的味道。”

        目前,沒有箜篌的曲子流傳下來,這是重現箜篌盛世樂音的最大問題。黃祎琦和許碧蘭伉儷說,他們也在和熱愛箜篌的朋友一起來編寫箜篌的曲譜。接下來,他們還想辦箜篌培訓班,讓更多人能學習這項古老的樂器。

        在展覽現場,有星海音樂學院的相關學者說,他們正在編寫相應教材。南沙區文聯負責人也表示,目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本文圖片除標記外,均由展覽主辦方提供)

        何晶

        標簽: 箜篌 樂器 藝術 豎琴

        左側寬880
        左側寬880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精华| 亚洲jjzzjjzz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