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定弦立調的依據不同,對均、調、音詞義的理解不同,又沒有絕對音高、音名、唱名、調性、調式的概念,所以定弦立調的名目繁多,相當混雜,許多不同名稱的定弦法,實際上是一回事。
在傳統琴曲中常見的定弦法只有五種,即正調、慢角調、蕤賓調、慢宮調、清商調;另有四種特殊的定弦法,即慢商調、黃鐘宮調、凄涼調、側商調,一共有九種。
在這九種定弦法中,正調用得最多,自南宋以來,普遍使用正調定弦,其他各調,都是從正調轉變來的。正調七條弦的散弦音高是C、D、F、G、A、C、d,這是現時國內琴家普遍承認的音高標準。
這個標準,是建國后逐步形成的,是約定俗成的結果。當然,在理論上也是受黃鐘相當于C音的影響,王光祈先生在《翻譯琴譜之研究》中,對中呂均(正調)的《平沙落雁》也是譯為F調。
在九種定弦法中,對于“正弄”的五個調子,定弦法和調性是一致的,則按常規用升降號表示調性,按“緊角為宮”或“慢宮為角”的辦法,調整琴弦。而這五個調,五聲音階完整,轉軫調弦比較規律,一六弦、二七弦同聲相應。對于“側弄”,即不轉弦而換調,或者說利用正調定弦,彈奏其他調門,則在F音的弦序位置上加注本位符號表示正調定弦,至于曲調的調號,則按常規記寫。
對于四種特殊的定弦法,龔一先生命名為《廣陵散》弦式、《胡笳》弦式、《離騷》弦式、《古怨》弦式,是很確切、很恰當的;當然也可按其定弦法和調性叫C外調、bB外調、D外調。
所謂外調,或者是五聲音階不夠完整,或者是轉軫調弦沒有一定的規律,或者是定弦法和調性不夠一致。外調是為了適應某些特殊需要而產生的。對于外調,則于樂譜開始的地方,畫出一小段,用升降號表示調性,用音符標出各條弦的實際音高,再按常規記寫曲調。
由于古琴是按五聲音階定弦的,定弦立調實際上是調整小三度的位置,常用“緊角為宮”或“慢宮為角”的辦法。而五線譜是為適應七聲音階而制定的,轉調實際上是調整半音的位置,常用“升fa為si”或“降si為fa”的辦法,兩者是不完全吻合的。以C調為例,譜上降si而琴上卻需緊角,譜上升fa而琴上卻是慢宮,這是必須注意到的。
今以譜表表示各種定弦法,并以正調為準,用文字說明緊慢某某弦,一般都是升降音,有緊慢全音者,加注“全”字。
(1)F調定弦(正調定弦)
F調定弦(正調定弦)
調弦方法:校準五弦A,調和其余各弦。
傳統名稱:正調、仲呂均、官調、黃鐘調等。
代表曲目:《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關山月》、《流水》等。
(2)bB調定弦(正調緊五弦)
bB調定弦(正調緊五弦)
調弦方法:將F調的五弦升高一個半音。
傳統名稱:蕤賓調、無射均、徵調、仲呂調、金羽調等。
代表曲目:《陽關三疊》、《瀟湘水云》、《欸乃》等。
(3)bE調定弦(正調緊二 五 七 弦)
古琴bE調定弦
調弦方法:將F調的二、五、七弦各升高一個半音。
傳統名稱:清商調、夾鐘均、商調、無射調、小碧玉調等。
代表曲目:《搗衣》、《秋鴻》、《春山聽杜鵑》等。
(4)C調定弦(正調慢三弦)
古琴C調定弦
調弦方法:將F調三弦降低半音為E。
傳統名稱:慢角調、黃鐘均、角調、林鐘調等。
代表曲目:《風雷引》、《風求凰(梅庵)》等。
(5)G調定弦(正調慢一三六弦)
古琴G調定弦
調弦方法:將F調一、三、六弦各降低一個半音。
傳統名稱:慢宮調、夷則均(實為林鐘均)、羽調、太簇調等。
代表曲目:《挾仙游》、《獲麟》等。
(6)F調側弄(正調定弦)
古琴F調側弄(正調定弦)
調弦方法:與正調定弦相同。
傳統名稱:黃鐘均或慢角調借正調彈。
代表曲目:《秋江夜泊》、《龍翔操》、《憶故人》等。
(7)《廣陵散》弦式、C外調(正調慢二(全)定弦)
古琴《廣陵散》弦式、C外調(正調慢二(全)定弦)
調弦方法:將F調的第二弦調低一個全音,與一弦音高相同。
傳統名稱:慢商調。
代表曲目:《廣陵散》。
(8)《胡笳》弦式、bB外調(正調緊五慢一(全)定弦)
古琴《胡笳》弦式、bB外調(正調緊五慢一(全)定弦)
調弦方法:將bB調的一弦降低一個全音。
傳統名稱:黃鐘宮調、無射調等。
代表曲目:《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
(9)《離騷》弦式、bB調(正調緊二五定弦)
古琴《離騷》弦式、bB調(正調緊二五定弦)
調弦方法:將bB的二弦升高一個半音。
傳統名稱:凄涼調、楚商調等。
代表曲目:《離騷》、《譯畔吟》、《屈原問渡》等。
(10)《古怨》弦式,D外調(正調慢三四六定弦)
古琴《古怨》弦式,D外調(正調慢三四六定弦)
調弦方法:按D調定弦,但不降一弦(D調是慢一三 四 六弦)。
傳統名稱:側商調。
代表曲目:《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