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慢工出細活,一件東西的好壞在于它本身的材質與制作,工匠師傅背后的每一分細心制作,都在賦予一件物品獨有的靈魂。盧玉平先生在古琴的制作上自始至終都秉持工匠精神,并非為了做琴而做琴,反而更像是在打磨一件精致的工藝品。
據記載說,歷史上的琴箏材料多以泡桐、青桐為主。泡桐由于其木質較其他相比略微疏松,共振性好,非常適合用來制作樂器。盧玉平在制作先河古琴的時候必然也會首選這兩種材料。
不過后來在1985年的時候,古琴演奏家張弓先生通過博物館找到了一批杉木老料交由盧玉平,想讓他試試用杉木制作古琴、古箏。盧老在之后制作的時候發覺,這種材料似乎比曾經的泡桐、青桐更為適合。
盧玉平認為杉木材質輕韌,強度適中,并且質量系數高,用其制作的樂器音質清晰,明顯要優于泡桐和青桐,并且使用壽命也明顯增加,于是盧玉平開始大量使用杉木來制作琴箏,先河古琴的質量不斷提高。
而對于古琴的外形設計盧玉平更是精益求精。作為揚州的老市民,盧老心生一念,開始在古琴制作技藝上融入揚州獨有的漆器文化,二者的碰撞無疑將揚州古琴傾注不少地方特色。清一色的木質古琴在他手中被添上了一些炫麗高級的色彩,一筆筆畫龍點睛的技藝,恰恰是盧老精益求精的結晶。
但是盧老在古琴的制作設計上并未止步,他認為古琴還未曾達到他心中工藝品的層次,于是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想要設計出獨一無二的圖案來。盧老隨后發現中國特有的龍圖騰非常氣勢磅礴,若將其雕刻在古琴上,豈不是一靜一動增添許多活力?
于是,盧老在揚州漆器廠張寬師傅的指導下,設計出“九龍戲珠”的巧妙圖案,圖案中的主題栩栩如生,神韻盎然,為靜謐的樂器增添不少生氣。從那以后,盧玉平也是龍琴專利的合法持有者。
從此,古琴在揚州從一件普通的民間樂器一躍成為一件獨特而又精致的工藝品。如此偉大的成績,是盧玉平先生經歷千翻嘗試后取得的。正是有這樣的古琴家,才會有令世人贊不絕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