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曲一般是指古琴十大名曲,它們分別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古代十大名曲 古琴十大名曲
一、十大名曲之高山流水:伯牙鐘子期的千古情誼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御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鐘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鐘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巖下。伯牙心情郁悶,于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巖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鐘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于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于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無伯牙因鐘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二、十大名曲之《廣陵散》:聶政嵇康的名士遺風
《廣陵散》,又名十大名曲之《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根據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十大名曲之《廣陵散》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據說,十大名曲之《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十大名曲之《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里(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三、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大隱如陶淵明謝靈運
據說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存的琴譜就達五十余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無膾炙人口的掌故。
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于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這樣解題《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云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代,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并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四、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王徽之謝安桓伊橫笛做三弄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簫曲,"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復演奏三次。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十大名曲之《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桓伊與王徽之原本并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五、十大名曲之《十面埋伏》:虞姬虞姬奈若何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中提到一個神話中的天神,"刑天與天帝爭,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操干戚以舞。"后人說,"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淵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樣的詩句。每當看到這些文字,總令人想起歷史上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這個人也一樣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氣蓋世"超凡氣概,雖然最后失敗,卻在歷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這個人就是項羽。華夏如果有一個戰神似的人物,項羽無疑應屬第一人選。
項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膽識和氣勢,古今少有。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終結者。誠如太史公所言,"(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做為暴秦的終結者,項羽創造了很多奇跡。例如巨鹿之戰,面對秦軍,諸侯皆懼。唯項羽率領楚軍迎戰強大的秦軍。從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任上將軍渡河北上起,至這年七月章邯投降為止,歷時九個月,先后全殲王離軍,收降章邯軍,使秦軍的全部主力喪失殆盡,為推翻秦皇朝創造了條件。又如彭城之戰,千里奇兵突進,以三萬擊敗數十萬劉邦聯軍。
六、十大名曲之《夕陽簫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情
十大名曲之《夕陽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十大名曲之《夕陽簫歌》,此外還有《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不同版本流傳于世。有人認為《夕陽簫鼓》的立意,來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潯陽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夕陽簫鼓》的意境與《琵琶行》有較大差異。史上更多人認為《夕陽簫鼓》的音樂內容和其展示的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了改編自《夕陽簫鼓》管弦樂曲,更是直接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十大名曲之《夕陽簫鼓》的曲情基本來自《春江花月夜》的詩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詩人,甚至不入《舊唐書》人物列傳。《舊唐書》只是在賀知章的列傳里簡略的提到了張若虛。張若虛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一起被譽為吳中四士。賀知章是初唐著名詩人,張旭是書法大家,兩人都是杜甫"飲中八仙"詩中的絕頂人物。相比之下,張若虛的名氣遠遠不及與賀知章和張旭。《全唐詩》里只有兩首張若虛的詩,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為《代答孤夢遠》。
七、十大名曲之《漁樵問答》:出自《三國演義》的詩意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十大名曲之《漁樵問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譜最早見于明代蕭鸞撰寫的《杏莊太音續譜》(1560年)。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近代《琴學初津》說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于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話并非正解。雖然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購于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們的對話中到底蘊藏了什么玄理呢?
八、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曹操與蔡文姬的恩怨
以文采武功來看,曹操應該是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一個連魏武都欣賞倍至的人物,雖是女流,理應屬絕頂人物。此人就是蔡琰。
做為通曉音律的天才,她給后人留下了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文學方面,她留下了《東都賦》,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杰作。郭沫若這樣稱贊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熔巖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郭沫若還稱十大名曲之《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而《悲憤詩》,近人以為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可與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并論。
蔡琰,字文姬,陳留人。蔡琰之父蔡邕,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蔡邕所著《琴操》一書,曾對《高山流水》、《廣陵散》等名曲在后世的廣為流傳貢獻甚巨。《后漢書·列女傳》稱蔡琰"博學而有才辯,又妙于音律"。在父親的熏陶下,蔡琰自幼愛好音樂,并有較深的造詣。《后漢書》李賢注引劉昭《幼童傳》中說,"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謬。"
九、十大名曲之《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陽春白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么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么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于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當然宋玉與楚王的這番討論的目的不是談論歌曲本身,而是強調雅與俗的巨大差距,并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認而辯解。宋玉進而說"鳥有鳳而魚有鯤",自然非凡間俗物可比。宋玉說,"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結論,即"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間偉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獨行,其思想和行為往往不為普通人所理解。
十大名曲之《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為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樸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