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
創作背景
為打造“文化鹽田”,讓鹽田文化精品走出去。鹽田區阿拉丁兒童閱讀促進中心聯合國內知名少兒IP“老墨家族”,創作了以“聆聽國樂之美”為主題的系列音樂節目——樂聲悠揚。讓孩子們輕松歡樂地浸潤在音樂藝術和傳統文化之中,了解經典民樂、提升音樂素養,學習國學知識、傳承中華文化。
這其中包括了相關民族音樂曲目背后的故事、國樂推廣及相關國學知識、國樂經典曲目推廣等,將傳統音樂“一網打盡”,輕輕松松消化知識,提升音樂感受和鑒賞能力,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起源
《陽關三疊》是一首古琴曲,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藝術歌曲。是目前所見的一首中國古琴曲。
這首樂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
所見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流行的曲譜原載于明代《發明琴譜》(1530),后經改編載錄于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
內容賞析
原詩已飽含深沉的惜別之情,譜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
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傳譜,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將原詩反復詠唱三遍。故稱“三疊”。每疊又分前后兩段。
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余均用王維原詩。后段為新增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帶有副歌的性質,分別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別之情,“淚沾巾”的憂傷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緒。
旋律以五聲商調式為基礎,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特別是后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跳進及“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呈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
王維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和畫家,他所吟詠的邊塞詩以及山林隱逸的詩作很受世人喜愛,每詩一出,都爭相傳誦。平生信佛,長年茹素。晚年隱居在蘭田輞川(今陜西省蘭田西南),著有《輞川集》流行于世。
清《欽定詞譜·卷一·陽關曲》:按,此亦七言絕句,唐人為送行之歌,三疊,非歌法也。
蘇軾論三疊歌法云: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蛎烤淙詰B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