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琴當禮器、道器、法器來學習時候就可以感受到儒家養正氣,道家修真氣,佛家化怨氣的功效。此學習過程中上古五音之吟唱乃修習古琴之路關鍵。
謹記宮音養正,養浩然正氣。商、角、徵、羽養心,笑吟天下可笑之事,五音之間清凈無為,修習古琴乃無用之用,因此琴一直流傳在仕大夫和佛道兩家之間。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宮商角徵羽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古中樂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樂的“哆、來、咪、索、拉”叫法一樣,唐代時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則用“宮、商、角(讀jué音)、徵(讀zhǐ音)、羽”了。
我們稍加留意在讀宮商角徵羽時五個音在共鳴角度上來說如吹管樂器洞簫以及鍵盤樂器鋼琴鍵盤一樣是逐個上升的,在念合、四、乙、尺、工時也是逐漸上聲的。
那么古琴應該唱“宮、商、角(讀jué音)、徵(讀zhǐ音)、羽”還是唐朝的“合、四、乙、尺、工”呢?作為上古樂器理應唱“宮、商、角(讀jué音)、徵(讀zhǐ音)、羽”更合理。
再來談第二點關于鋼弦和絲弦問題,這個就如中國唱名和西方唱名一樣,鋼弦存在有其特殊歷史背景,就如漢字簡化一樣,在香港臺灣的琴人還是絲弦為主,絲弦彈琴有時候會出現打嗝現象,說明琴在調理人體陰陽,練琴打嗝這是生理去濁留清現象,人腦如電腦,不同意識類似打開不同軟件,如果這樣練習方式就可以代替打坐了,建議不要學習所謂的傳統琴曲。
不彈我們所說的傳統琴曲就是大腦意識不用糾結在節奏上,練琴就可以達到練氣效果,每個人人體不一樣,管平湖打譜的只屬于管平湖,吳景略打譜的只屬于吳景略,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成為其弟子,這也是中國文化文脈存在現象。
琴有了大師們打譜的節奏聽起來賞心悅目,而沒節奏則是每一次自己彈完后身心可感受到的現象,身體不好的會出現一些身體反映。
我們把古琴當禮器、道器、法器來學習時候本來就不僅僅是對音樂的要求(這是基本),還有就是對身、心、靈的修煉。這個都是師父傳授下來的不二法門,把古琴當道器則是身體實在感受到益處,通過手、腳、身傳授的法門以及五音共振和諧身體調節先天之氣,平衡陰陽,能起到清陽氣上升濁氣下降的目的。
關于云濤古琴大學
中國古琴有九大門派,發展至今漸成:學院派、山林派。
所謂學院派即以西方文明為代表的五線譜、簡譜結合古琴譜,重技輕道,注重從音樂中剖析中國古琴之文明。注重琴中聲腔并茂。
山林派則以中國文化為軸,注重琴道之傳承。注重琴之清微淡遠。
學院派以視唱練耳、曲式分析為學琴基礎,山林派以儒釋道易、詩詞歌賦為琴學基礎。
今設云濤古琴大學,以琴道不二為準,修身養性,不分中西、不分學院、山林,以中國古音為唱名,有教無類,歡迎你留言交流關于中國五音傳承中的問題,也可以加我的微信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