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很久就有一種說法,古琴能治病,古琴最初就是用來治病的,五音對應五臟頻率,繁體藥(藥)字就是本草加音樂,古琴本來應該是五根弦,等。隨著網絡普及和線下一些國學養生培訓活動的推廣,古琴療疾說最近這些年尤盛。
好像,琴有養生祛病的功效,這個結論應該立得住。只是理論邏輯貌似有問題,而且被有些人過分強調了這種結論。這樣宣傳古琴和中醫,可能適得其反。更會被一些江湖人利用牟取名利。
有沒有發現,資深琴人和一些國手大醫卻很少強調這件事,甚至有點反感這種宣傳。但又沒辦法做出合適的批判和反駁。有沒有發現,宣講這件事的文案都極其相似,相互鸚鵡學舌而又都流于表面文章。
因為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大課題。無論想立論還是破論,不是隨便什么人幾句話能說明白的。必須精通古琴,樂律,中醫,黃帝內經,易經,歷史,陰陽五行,文字考證,傳統文化典籍,儒道黃老,練養術,現代科學醫學,等多領域。可能目前沒有這樣的人。如果有具備這樣條件的人,可能也不屑于做這件事。或者有真正懂的人,懶得開口講這些小問題。因為要展開說透的話,一言難盡。
古琴療疾或五音療法的流行,其實沒有多久。改革開放后很久才出現。其主要是把西方現代醫學的音樂療法,和黃帝內經中的五行理論中的五音對應五臟之說聯系起來。再考證一些古代文獻中關于音樂方面的只言片語。而且確實有人進行了臨床應用,也取得了一些效果。盡管不是嚴格意義的臨床實驗。
禮記中的樂記有云:樂者樂也,琴瑟樂心;感物后動,審樂修德;樂以治心,血氣以平。音樂對人身心的作用,毋庸置疑。甚至現代農牧業都有音樂的應用。音樂作用于人不僅是物理振動頻率的方面,還有心理方面,盡管在現代科學角度看,心理活動的基礎還是物理。而東方神秘主義的心神說,是脫離物質的存在。
上面講的現代五音療疾說,是早于古琴治病說的,也是晚于興起美國的音樂療法的。國內一開始是用不同樂器的傳統民族音樂作為五音療疾的,并不專指古琴音樂。
不是說源自黃帝內經嗎?怎么說是現代五音療法呢?因為黃帝內經說了五行,五音,五臟和五志(情緒)的對應關系,沒有具體說用某個音治某個臟器相關的病癥的方法。因為中醫需要辯證施治,系統綜合,考慮比較多,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一音對一臟的簡單粗暴的方法,反而是背離中醫理論的。而且醫家有醫家的治病方法,甚至綜合運用不同醫藥方式,或者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直接的限于某種輔助療法。
說到黃帝內經,就要知道其作者和時代。是不是皇帝本人寫的,如果不是,誰寫的,一個人還是多人,什么時候寫的,寫了多久,里面內容有多少是原作,有多少是后補入的。這方面考證稍有常識的中醫學者都知道,不知道沒關系,自行百度即可,此不贅言。孔子整理的易經是周代不是夏商代的易,易傳是戰國孔子后學所做。老子大概率是李耳寫的,論語也不是孔子親自寫的,佛經不是釋迦牟尼寫的。圣經不是一個人一次寫就的。古蘭經里面包括圣經舊約,所以也不是一人一時而作。這些都是公論的常識。
有人說中醫歷史悠久,中醫的理論就來源于陰陽五行。醫巫祝儺,繁體醫字本為毉,醫巫同源,就像道儒同源一樣,都是遠古中華大地孕育的文明之根。那個時候是實踐醫學,醫就是醫,沒有中醫這個詞,有了西方醫學的進入,才加了中字。琴本來就是琴,西方樂器來華后被叫做各種琴,琴前面才加了一個古字以示區別。到有黃帝內經時,成熟體系的中醫才確立了比較完備的理論中醫學。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集大成者,盡管后世中醫藥學還有進一步的發展完善。就像老子是中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總要有承前啟后的偉大人物或事件被世人認可。
先說藥的繁體藥字,草字頭下面的樂,此處不是指音樂。本來,樂字是絲附于木,就是琴,琴之音使人樂,引申為音樂和快樂兩個意思。而,草藥祛病能使人舒暢快樂,就是藥字。并不是音樂加本草就是藥。不免牽強附會的有點可憎了。這些人不是沒有文化又想故弄玄虛,就是為了某些功利目的故意而為。
有人因為黃帝內經中關于經絡的記錄,感覺此書應是遠古文明或外來文明,天授神人所傳。其實,練習武術內功和傳統練養術的人,都能感知經絡的存在。比如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脈,其實人人的任督二脈都是通的,只有死人不通。只是平常人無法感覺到或無法用意念引導控制。所謂打通,不僅能感知,還能以意行氣而已。包括全身經脈大周天的充盈通暢的感覺。現代技術能測量到經脈穴位和旁邊皮膚的電信號不同,證明經絡的真實性,但解刨學卻看不到其實體。其實可以理解為類似但不同于植物神經,巧妙存在于肌膚內的能量信號通道。但不能不說祖先之中確實經常有天賦異稟之人。就像現在也經常有各種天才一樣。
說到黃帝內經,不得不說陰陽五行學說。說到陰陽學說,不得不說周易。易有三,夏連山,殷歸藏,皆失傳。盡管只有周代的易經,但大道根本沒有失傳。失傳的只是不同陰陽卦象的推演方式和對此的文字解釋。但陰陽是我們現有時空維度客觀存在的真理,古人發現這個規律,借此推演模擬萬事萬物,總結道理,趨利避害。陰陽時空不改,自然規律就不會失傳。只是周代有周代的運用方法和解釋文字而已,所以叫周易。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易傳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有人問,陰陽能模擬大千世界嗎?試問,電子計算機二進率不是根據六十四卦圖的啟發嗎?僅用0和1,兩個符號無限重疊,就有了我們電腦和手機上的花花世界。這不是陰陽嗎?陰陽對立統一不是真理嗎?
周易不是用來算卦的東西。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是君子之書,讀易要于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
可見陰陽不晚于天地之初或宇宙大爆炸,祖先發現和運用陰陽學說,遠遠早于易經。而易經中卻只字未提五行。
五行之字眼萌芽不算太晚,春秋戰國之前的典籍偶有提及。五行學說成為完整體系要到戰國的鄒衍。漢以后盛行。一般后世與術數相關者離不開五行學說。而早期及后世主流文化則沒有五行的理論和應用。
五行就是借用五種物質屬性,來闡釋事物之間復雜的厲害(生克)關系。恰合人體五個臟器系統。在中醫方面,五行理論是很好用的。但它不是萬金油,不像陰陽學說那樣放之四海而皆準。有些情況,五行也力不從心,而且是有瑕疵的。
古印度及佛教也有類似概括世間物質規律的說法,就是四大:地水火風。分別是地表示固態,堅硬穩固。水代表液態,流動潤澤。火是離子態,溫暖熾盛。風是氣態,輕散流通。西方文明也有類似的概念,都是早期人們認識世界概括自然規律的工具。古印度雅利安人是很早從波斯伊朗高原南下征服印度黑土著的高種姓白人,和歐洲人同源。
跑題了。恰好中國古代有宮商角徵羽五正音。其實,中國音律并不是只有五音。而是以五正聲為主的包括七聲(如琴曲幽蘭)甚至九聲(琴曲樵歌)在內的十二律呂半音體系。4和7,不是沒有或不用,是作為偏音而用,特別是早期琴曲。后來,特別是明清之后,三分損益律占據主導地位,很多琴曲刪改了半音的運用,或者只作為過度音偶爾出現,如著名的管平湖版琴曲流水,明代神奇秘譜中的唐版酒狂,就有4和7。
琴上面不止有三分損益律(西方也叫五度相生律),還有純律,自然律,當然也可以有十二平均律。古琴是復合律制。神奇特別是因為合乎自然物理之規律。物體振動不僅有頻率,波形上還有節點。以弦察之尤為明顯。
如果按照商業圈(我內心稱為江湖圈)的國學大師們的建議,把七弦古琴恢復成五弦,是不是更適合治病呢?由于五弦的音域有限,曲譜指法肯定都要重新整理制訂。
其實,加兩根弦并沒有改變五聲音節的體系,只是擴大了音域,音節關系還是五正聲,這是定律決定的,和弦數多少無關。加十根八根幾十個根弦,都沒有改變五聲的律制。外行人不懂竟敢公開亂說,到處講學騙錢,還有那么多無知的大爺大媽們摩拜,氣死我了。不是騙子高明,高明個屁,是傻子太多。感覺自己有一點文化,也舍得花錢,有閑情逸致,熱愛追求國學,敬仰崇拜大濕,實際是低認知的人群太多。當然也需要大家普及糾偏,傳播正能量。
說到律制,古代有標準音高嗎?如果有,五音分別是是多少赫茲。如果沒有,對應某個臟器的某個音怎么定音高。音高不準,怎么和臟器共振達到治病目的。不分男女老少,每個人的相同臟器頻率都一樣嗎?音樂療法不需要考慮使用劑量和頻次嗎?不管心情和狀態變化,不換曲子聽多了不膩嗎?
說到音高和音域。古來琴是沒有標準音的,定音有兩個標準。一是弦之不松不緊。二是琴聲與人聲相和,不高不低。朱載堉在律學新說中有一段載善琴者之說:臣往年與善琴者論古今雅樂高下,聞其說曰:所謂中和者,古之正調是也,俗呼為清角調,軒轅氏之所造。以第三弦為宮音,———老者歌之不揭,少者歌之不拽,不高不下,是名為中和也。
因為,古來琴就是人吟唱的伴奏,琴音高了人聲上不去,琴音低則人聲下不去。不同性別年齡體質性格狀態的人,音域音高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獨奏時每個人定弦都不必統一,只要各弦之間音高關系對了就行,也就是中國律制的特點,只定音差比例規律,不定具體參數。合奏時則與其它樂器調弦一致即可。所以七弦琴的音域是四個八度加一個大度多,正好是人的音域范疇,中和之音。所以,才有人說古琴最適合養生祛病。因為琴的聲波頻率和人的口耳身心比較契合。而且音色中正和美。至于精確到具體臟器,只有黃帝內經有言而無法。
現在學院古琴用的標準音高,是為了方便和其它樂器合奏,而借用西方的標準音高440赫茲。標準音是音的標準高度,歷代不盡相同,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亥姆霍茲:。愛樂樂團:。新愛樂樂團:。而現代第一國際音高為a1=440赫茲,第二國際音高為a1=435赫茲。 為什么定440赫茲那么高,因為交響樂通常在音樂廳當眾演出,樂器數量,空間和現場氣氛,各方面因素,導致人的聽力狀態比平時高一點點。所以如果按照平時在家庭小范圍演奏樂器的音高定低一點,效果不好。也說明平時我們最舒服的音高并不一定是標準音高。也說明人不同時間的狀態是不一樣的。音樂療法是否考慮這些差異性而辯證施治,亦或一刀切地使用一個標準。
具體應用五音療法,還要根據主音分辨曲目屬于哪個調式,相當于詩詞押什么韻腳。而一首曲子除了主音,還需要其它音才能成為旋律。除了旋律,節拍也極重要。無論打譜還是沒有打過譜的,哪怕外行都知道,同一個琴譜,用不同的節奏演繹,味道完全不同,盡管主音不變。所謂主音,對音樂效果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脫離旋律節奏說音樂,不如只用一個頻率的聲波瘋狂沖擊一個人的耳朵身體或內臟,看看有什么效果。雖然我這樣抬杠有點找抽。
其實我是支持說古琴能易于身心健康的。我也贊嘆祖先中醫學問之高深。二者相通也是沒問題的。也有人統計對比過近代琴人和科學家及學者群體的壽命,未見明顯優勢。本來以前能彈琴的人都出身不凡,沒有好的經濟條件和文化素養,是接觸不上古琴的。這些人本應該長壽,其中確實有不少長壽的,但更多的是經歷了戰亂變遷和個人家庭的身世浮沉,有時想用琴疏解情緒的條件都沒有,抑郁不得志怎么能健康長壽。而科技學者通常容易受到重視,衣食無憂能專心做事,平和專注,志得意滿,就能長壽。
有說詩人多短命甚至自殺,作家壽命長短不一兩個極端,但出名的傳統書畫家大多數長壽。首先出身富足,學書畫的開銷也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書畫者不是游藝于山水間,就是揮毫于書案之上,心情舒暢。名家潤筆不菲,自然活得滋潤,長壽很是正常的。高級官員長壽的也多,高官不是凡夫俗子,有文化有視野,有修養多自律,且富貴榮華,自然長壽。另外,一些鄉野村夫,生活簡單平淡,也能沒心沒肺活百歲。大城市高知高收入者,內外條件兼備,也多長壽。
健康長壽沒有絕對因素,食素與否,是否運動,都未必。先天基因一方面,后天環境經歷一方面。自己能做的,只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輕松又自律。更重要的保持心情舒暢,樂觀豁達。
好像又跑題了。無論心情好壞,狀態如何,彈琴自然能放松身心,排除雜念,抒發情志,賞心悅耳,修身養性。無論聽古琴還是彈古琴,無論音色還是意境,都是有益身心的。古琴養生不需要五行理論支撐。其實,寫字畫畫,練太極拳,養花,跳舞,下棋,喝茶,散步,游泳,很多東西都能養生,都能祛病。沒必要特別強調古琴的養生治病功能。
不是說他們說的對不對。而是真正的琴人不強調這些東西,更關注音樂本身的意境審美,和琴所體現所承載文化,情懷,境界,修為。講不出讓人心悅誠服的理論和依據,面對現代人不能用現代認知解釋清楚,就會出現,有人信而不懂,有人不懂而不信。這種東西對古琴推廣沒有好處。琴人希望吸引來的人是沖著音樂,文化,和修為。養生只是彈琴的副產品。不希望吸引那些盲目治病和半懂不懂的人,因為這些人進入不了琴的內在。
琴其實能養生。養生就是防病。而不是強調治病。靠這些治病不行,有病還是要去醫。靠彈琴聽琴治好病,能有多大概率。輔助而已。就像食療不行的話,還是要藥療。盡管古琴利于病人恢復,是不爭的事實。但原理本可以講的科學一點,簡單一點。而不是對現代人講玄學。我不太樂于看見的是,外行甚至某些江湖氣的醫生大談宮商角徵羽和中醫,而且說來說去就那幾句,不能讓所有人接受和信服,特別是那些具有現代科學思想的人,最難打動。對迷信科學的人講,必須有理有據才行。當然,我也不是反科學。我是反迷信。
當然,這些古琴治病的言論對普及中醫學也未必有好處,甚至可能給本已岌岌可危的中醫學招黑。最可怕的是外行冒充內行。或者不能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專研究糟粕的人。反正,古琴屆的人可能比較狹隘或保守,古琴屆如果有人在圈子里講古琴治病,會被笑話和排斥,不知道為什么。這是我所知道的現象。
現在專家,大師,和小姐一樣,都成了罵人的詞。非遺(某些省及以下)和國學兩個詞希望也能堅持住。誰能定義什么是國學,啥人都往國學兩個字上靠,國學成了江湖上騙錢的重災區。凡是看到國學兩個字,我一概略過。真正的學者沒有標榜自己是在研究和講授國學的。具體做什么學問就是什么學問。皓首窮經。辛苦遭逢起一經。五經窮其一生能通一經就很厲害了。國學太大了,多大的學問敢稱國學。不謙虛說普及一些傳統文化就可以了。
研究心理學,哲學,宗教,和歷史的人,都不是正常人。
沒有歷史觀的人,會覺得很多東西一直就這樣,很多東西將來也會一直這樣。殊不知易傳系辭有言: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日新月異,生生不息,是自然之道。我不認可進化論,有進必有退,我認可演化論。進化論剛進入中國時,書名叫天演論。多恰當的名字,自然演化之道。師古不能泥古,精華糟粕分得清。東方神秘主義有進化成現代多維度超時空文明主義的趨勢。
不懂的事不要急于下結論或選邊站隊。可以存疑或中立。讓子彈飛一會兒。但有些東西爭論了幾百年還是沒有結論,甚至再過幾百年依然如此。
不是知音不彈琴,話不投機半句多。
動別人的財路或信仰,無異于挖人家祖墳,是要和你拼命的。
人們往往主觀選擇性相信一些東西。所謂選擇性相信,就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和自己固有認知契合的,有利于自己的事物,更樂于接受。相反則很容易條件反射式地排斥。這叫不客觀,不理性,不智慧,不超脫,不開放,不豁達。這樣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自知,固執甚至偏執狹隘。井蛙夏蟲,多多少少,我們每個凡夫俗子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
言不盡意,手不應心。無論哪個領域,我都是外行。只是提出疑問和思考,拋磚引玉,待方家批證。
【很久以來就想寫一點關于上面的話題,糾結多次,顧慮重重。一是自己身份平常,才疏學淺,研究不深。恐怕言之有誤,以訛傳訛。再者,這樣對立敏感的話題,極容易招黑,自討苦吃。琴人和某些傳統文化及中醫捍衛者,我都得罪不起。感謝我的斫琴學生姜君東廷,常和我無界交流,才談及這個話題。本來放棄的想法,今天終于不吐不快。要知道一時口舌之爽,也可能是病疾之因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