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千里江山圖》水墨長卷展開后,接著傳來遠古的回聲,響徹于耳,那是古琴悠然、空靈的樂曲,出演的古琴叫“太古遺音”。此后一發不可收拾,古琴便以這樣的最初印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并火了起來。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現存于世的最有價值古琴來自于唐代,數量并不多,其中又以“九霄環佩”最為有名。眾多古琴中,數得出名字的無非這些,詩夢齊舊藏的“九霄環佩”,汪孟舒舊藏的“春雷”、“枯木龍吟”,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圣遺音”,上海吳金祥舊藏的“九霄環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春雷”(原張大千藏),山東博物館的“寶襲”,北京曹桓武舊藏的“云和”,李伯仁舊藏的“飛泉”、“獨幽”,旅順博物館的“春雷”,查阜西舊藏的“一池波”,管平湖舊藏的“冥王”,馮恕舊藏的“松風清節”,成公亮所藏的“秋籟”等。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故宮古琴》記載有“九霄環佩”琴,伏羲式,盛唐制作,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此琴形制極為古樸渾厚,為雷氏琴。琴背銘刻: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篆文“包含”大印一方。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遺憾地是古書中記載的“中國古代四大名琴”都已沒有實物。它們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當然,這四張古琴的文化價值仍然遠遠大于器物價值。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此外,在斫琴理論方面,現存于世的有唐代的《琴記》、宋代的《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等書,它們已不同程度地對斫琴工藝進行了描述,這之后,斫琴方面較為系統的專業書籍卻由于社會、人文等方面的原因,鮮有問世。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古琴琴式方面,業內普遍認可的有17-18式,經過總結,不難發現它們的代表作。
伏羲式代表作有九霄環佩(唐代)
神農式代表作有一池波(唐代)
仲尼式代表作有海月清輝(宋代)
靈機式的代表作大圣遺音(唐代)
連珠式的代表飛泉(唐代)
雙體連珠式的代表鳴鳳(宋代)
蕉葉式的代表有蕉林聽雨(明代)
鳳勢式的代表有松石間意(宋代)
子期式的代表作有松風自合(唐代)
伶官式的代表作有混沌材琴(宋代)
正和式的代表作有仲令(明代)
師曠式的代表作有太古遺音(唐代)
鐘離式的代表作有鶴鳴秋月(明代)
列子式的代表作有中和(明代)
落霞式的代表作無名琴(清代)、云泉(明代)、壑雷(明代)
緣綺式的代表作松濤(明代)
此君式的代表作無名琴(清代)
劍式的代表作化劍(現代)
如夢大千世界 行攝南國春秋 攝影:李方舟
古琴一直是文人雅士愛不釋手的器物,就連制作古琴的技藝,也有專門的稱呼,叫做斫琴。斫,是古字,削木的意思。琴樂需潛心苦練,斫琴之道同樣如此。后面我們還有專門的章節講解斫琴法式,并與工匠們一起實地探討經驗,希望大家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