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益
新年正月十七。也無風雨也無晴,更顯湖光巖神奇與綽約風姿。
湖光巖畔,春風裊裊猶然。低飛細語鳥兒,高居聲遠鳴唱。小草花卉青翠,古木名樹參天。紅花朵朵火鳳凰,吐艷紛紛簕杜鵑。環湖大道,電車優柔環旋,綠道通幽。
瑪珥湖,湖光巖之內核也。十四萬年前火山爆發,天裂地陷,巖漿洶涌,沖天風煙。經年過后,瑪珥之湖渾然天成。造化鐘神秀,背靠獅子嶺,天然氧吧,游人流連忘返。湖面微風,碧水漣漣。曈曈和熙,水山依纏,既清晰又朦朧。落葉寂寥,忽而沉底,此乃奇觀也。白鷺獨飛,孤芳自賞,湖鏡倩影,時墜時旋。惟有魚兒,逍遙自在。
白衣庵與楞嚴寺對望,木魚咚咚與禪院鐘聲相聞。石乳石窩相嬉戲,獅峰林影弄霞煙。北宋宰相李綱,既望醉月,命名湖光巖,任憑風雨八百年。
矗立于瑪珥湖東側的安康亭,六支白色玉柱撐起,兩層棱角分明的墨綠亭頂,檐角飄逸,小巧玲瓏,上有名家撰聯:“圓缺竟何關世事,安危須仗出群才”。
一位中年男子,佇立亭中。他緩緩地打開一長長的布袋,抽出一把锃亮閃光、美輪美奐的古琴,坦然坐在步入亭子的低矮階梯上,古琴橫擱于雙腿上,調試一下,先雙手合十,后全神貫注地奏起了由王維詩改成的古琴詞《陽關三疊》: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彈者碩長的雙臂與十指,時而輕彈細按,左右輕重緩急轉換,錯落有致;時而七弦共鳴,珠聯璧合。他時而俯視琴盤,時而極目遠方。山的伴奏、水的律動、弦的跳躍,溶為一體。
七弦的律動中,有獨騎輕敲青石路的寥落聲,有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有高山流水的瀑布,有小雨點醒幽夢的余音;驟停驟響、驟升驟降,單音、雙音,聲聲相扣;一弦、兩弦、七弦齊鳴又余音繞梁,疑似引領咆哮的巨浪,也可撫平能納百川的湖水。褪盡霽色的獅子山,低頭聆聽;孤飛的白鷺立于亭檐上,側耳傾聽;錦鯉聞聲,也涌到岸邊,擠破腦袋也要享受人間樂音;小朋友在家長的引領下,也悄悄地盤腿而坐亭邊,專注聆聽著……
湛江精通古琴者寥若晨星。撫琴者萬翔,師從田雙琨,當代著名斫琴師,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斫琴技藝(楚地斫琴技藝)項目傳承人。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作者系廣東湛江作家)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