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彈奏,又稱為“撫琴”“鼓琴”“弄弦”“操琴”等等。《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宋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澔曰:“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弦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于弦也。”
十二律制
古琴上的徽從岳山起向右分別為一徽至十三徽。以十二徽配十二律,用中徽配閏月。中國古人認為:律的根本在于琴,樂的根本在于律,所以彈琴之人皆懂律,懂律之人才懂得音樂。
中國古樂分十二律呂,陰陽各六。古代律制,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太簇、姑洗
gū xiǎn
、蕤賓
ruí bīn
、夷則、無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總稱“六律、六呂”。
彈琴坐姿圖示之一:《聽琴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通常說的五音就是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五音中各相鄰的兩音間的音程,除角與徵,羽與宮(高八度的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余均為大二度。
傳統五音與現代的七音階簡譜對應的是:宮(1)、商(2)、角(3)、徵(5)、羽(6)。
與今天的七音階簡譜對比對應的是:宮(1)、商(2)、角(3)、變徵(4)、徵(5)、羽(6)、變宮(7)。
此外,中國古琴音樂也常用“宮、商、角、徵、羽”作為五聲調式。即分別用“宮、商、角、徵、羽”作主音。
琴弦名與唱名
琴弦由外向內分別是一弦到七弦。正調定弦時一至七弦,弦名分別為:宮、商、角、徵、羽、少宮、少商,這里表達的不是音高;而音高唱名分別為:徵、羽、宮、商、角、徵、羽,也就是:5、6、1、2、3、5、6。
聲音組成
古琴音色基本分為“泛音、散音、按音”,三種音各有特點:泛音清靈向上,似瑤池天籟;散音渾厚重質,似地之厚德;按音多變,音色豐富,似人世百態。因此又被稱為“天、地、人”三音。
彈琴坐姿圖示之二:《雍正行樂圖·竹溪撫琴》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手指取向和寓意
撫琴追求“人琴合一”,操縵講究“下指有意”,如《太音大全集》中曰:左右手如云中之鳳,此彈琴家數也。《太古遺音》又曰:“天指-右大所象,地指-右食所象,日指-右中所象,月指-右無名所象,大風-左大所象,青云-左食所象,高山-左中所象,淵水-左無名所象。”古人將左右雙手的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對應“天、地、日、月、大風、青云、高山、淵水”,雙手小指為禁指,“禁者不動也”。琴者撫琴時,若坐隱于山水之間,乾坤萬物盡在指下,久則方悟妙趣。
古指法與三十八勢
右手八法:托、擘、抹、挑、勾、踢、打、摘。
左手八法:吟、猱、綽、注、搯、罨、起、撞。
古琴的指法,意形皆備,其美居世界器樂之冠。《太古遺音》《太音大全集》及《風宣玄品》等諸多古籍中,都繪圖說明指法手勢,并附指法詩以意會。構建了器樂演奏史中最具人文屬性與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學體系。
拜仲尼,憶子期,琴指古道,但使遺韻盡作古;彈陽關,抹流水,弦思知音,愿留余音永繞梁。
我們常常把“古琴”還依照傳統稱作“琴”。它是中國古代樂器中公認的最具有人文特性和哲學深度的樂器。在長達數千年的華夏文明長河里,古琴以強大的生命力存于其中,從未間斷過,而且每逢傳統文化再次復興時,便以代表性姿態重新活躍。琴是華夏文明的象征和代表,“它越具有民族屬性,也就越具有人類屬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堅持“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