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吉里度管與《行者》碰撞片段
12月9日,一場別開生面融合多元文化的《箏·行者》音樂會在澳大利亞珀斯圓滿落幕,由青年古箏演奏家陳雪艷為觀眾帶來一場獨一無二,又豐富多彩的音樂盛宴。她在傳統和現代古箏曲目中融合了多種西洋樂器和澳洲原住民樂器,諸位演奏家的精湛技藝將觀眾帶入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音樂之境,其中呈現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成為貫穿整場音樂會的亮點。
引用一名觀眾對音樂會的評價來總結這場精彩絕倫的音樂會再合適不過?!敖裢淼难莩鰧τ谟^眾來說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音樂會,而是中國、澳大利亞、原住民音樂家集體創作的一次藝術體驗。相距數千年的中西方樂器相聚在一起共同演奏傳統音樂、現代音樂、體驗中西方樂曲的神韻,這種嘗試在澳大利亞是第一次,我相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欣賞青年古箏演奏家陳雪艷的藝術才華,更欽佩她的巧思、膽識、創造力及創作力。“
《箏·行者》音樂會由西澳古箏學院主辦,得到當地多所私立和公立學校PLC , Hale , PS, CCGS 的支持,以及澳華旅游,最西澳,WAMN NEWS的媒體支持。音樂會還得到了多方關注和支持,中國駐珀斯總領館代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代表、珀斯本地多所學校校長、副校長以及其他各界代表出席了音樂會,共同見證了這場于澳大利亞珀斯舉辦的別開生面的音樂盛事。
音樂會以古曲《高山流水》拉開帷幕,不同的是古箏演奏家陳雪艷創新了這首曲目的演奏形式,并與澳洲原住民樂器迪吉里度管演奏家 首次合作共同演奏,展示了中澳傳統文化融合版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接下來一首由青年作曲家陳哲改編的古箏協奏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將觀眾帶到了二十世紀的中國黃土高坡,表現了中國西北音樂的遼闊與細膩,以及當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隨后由陳雪艷改編的四重奏《花之舞》,由古箏、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共同呈現,不僅向觀眾展示了古箏的柔美清麗,更展現了古箏的多樣性和無限可能。
第四首曲目是完整版的古箏協奏曲《梁?!?,這首曲目為音樂會另一個亮點,曲目本身的旋律極為優美,張力十足。值得一提的是,總共24分鐘的演奏,在第8分鐘的演奏中更是有一根非常重要的琴弦斷了,在此突發狀況下,陳雪艷仍不動聲色地將余下的16分鐘順利演奏完,并將故事情節展現得淋漓盡致,得到觀眾的熱烈掌聲和贊賞。中場休息時,外國觀眾表示“中國音樂太美了,需要平復一下剛剛隨著音樂而起伏的激動心情。”
音樂會的下半場由來自三所學校的古箏樂團開場,并接連演奏了兩首精彩曲目。來自PLC 的古箏樂團為大家帶來了中國音樂《男兒當自強》。
來自 和CCGS的古箏樂團為大家帶來了放克音樂《》,由十名男生組成的古箏組合給現場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兩所學校的演奏者仿佛互相斗琴炫技一般,富有激情和力量的演奏得到了在場觀眾的一致喜愛。
第七首作品是由西澳青少年古箏樂團為大家演奏的《錦官城鑼鼓》,這是一首炙手可熱的古箏重奏作品,由青年古箏演奏家、作曲家吳健創作,并獲得2021“敦煌獎“中國民族室內樂新作品展評同一樂器組合作品金獎第一名。選擇演奏這首作品還為了慶祝珀斯和成都友好城市11周年,頗具意義。西澳青少年古箏樂團也是西澳第一個由珀斯當地優秀古箏學生組成的專業古箏樂團,由陳雪艷老師指導,定期排練于當地學校PLC進行。
第八首曲目是音樂會的主題作品《行者》,陳雪艷首次將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樂器迪吉里度管()融入作品的演奏中,著實讓觀眾們眼前一亮,全新的演繹,將大漠的荒涼,駝鈴的靈動,步履的蹣跚展現得淋漓盡致。將大漠孤煙直,行者路漫漫的畫面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僅如此,將中國傳統樂器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樂器和打擊樂相融合,更表現了音樂語言的相通性,中澳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創新趨勢的愿景。
最后一首作品是由杰出青年古箏演奏家劉樂改編的《臥虎藏龍》,由古箏、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和打擊樂共同演奏。不僅表現出了主題音樂中的孤獨感,更通過柔中帶剛的旋律展現了中國音樂的動人之處,融合西方樂器,也讓觀眾們對古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再一次體現出古箏的“無所不能”。
最后,在觀眾們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中,演奏者返場演奏了《自由探戈》,觀眾依然不愿離場,掌聲經久不息。演奏家們再次返場回報觀眾們的熱情,在音樂聯奏澳大利亞民謠《叢林流浪》,中國民歌《我的祖國》和蘇格蘭民謠《友誼地久天長》中結束了這場獨一無二的音樂會。臺下觀眾和小朋友們跟著音樂也一起哼唱起來,極具感染力。華人觀眾表示在聽到《我的祖國》的旋律時不禁濕潤了眼眶,特別是有觀眾提到在唱到“這是我親愛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心頭一熱,備受感動。
最后,來自 的主持人代表演奏家們表達了對中澳友誼天長地久的美好祝福,和更多中西方文化與澳大利亞原住民文化交流合作的期待,讓世界因為音樂而相聚,因文化而融合,因合作而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