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也被譽為“中國的鋼琴”,它善于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
“箏”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驅逐異邦客卿,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逐客令,在《諫逐客書》中曰:“夫擊翁,扣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意為敲打著陶器,彈奏著箏,跳著舞來為歌者伴奏,使人賞心悅目的是地道的秦國音樂。因箏最早在秦地流行,在歷史上又有“秦箏”之稱。
1979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巖東周墓葬群,發現了兩件箏,保存完好的意見,長166厘米,寬17.5厘米,尾寬15.5厘米,兩端各有13個弦孔。另一件尾箏殘缺,殘長174厘米。這兩件箏的形制、弦數和系弦法與后世的古箏相似,是目前我國一直古箏的最早實物。
也被人們稱為“仁智之器”,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箏當中的集中體現,也是當今民眾普遍求學的理念之一。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現今各個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陜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
版權聲明:本站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僅供演示用,請勿用于商業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