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箏曲“茉莉花”的傳承與演變 古箏是我國經典傳統樂器之一,在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里,都有古箏伴隨歷史發展留下的倩影,也一度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的“琴”的代名詞。在傳統文化學習日益濃厚的今天,古箏越來越受世人的追捧。它如何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秘訣就是: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地發展創新。 創新是古箏永恒發展的主題,為它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使其越來越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日漸形成演奏技法多樣化,傳統與現代、西洋與民族多元化交織的特點。特別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一些專業的作曲家大膽地改變了古箏傳統的五聲音階調弦法,采用西方近現代技法與本民族傳統音樂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一系列古箏新匯語、新技法,促進了古箏演奏家在演奏技巧方面的飛速進步,從而使古箏的創作題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大大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 一、箏的種類與調式 1. 箏的種類 進入 21 世紀,古箏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在材質和裝飾等方面有了改變,從而誕生出許多易于被現代人接受并受眾面廣的器型。這些新型古箏不僅在外形和材質上做了改進,更是在音色、音準、音域的控制上做了調整,新的古箏更加趨于實用和美觀。尤其在箏的弦數上也做了大膽調整,目前較為流行的有十八弦箏和二十一弦箏等,創新設計出移碼式踏板轉調箏、箏首對位頂壓截弦轉調箏、二十五弦腳踏式轉調箏、二十一弦按鍵式張力轉調箏、蝶式箏、品式截弦變調箏、二十六弦腳踏截弦轉調箏和四十四弦轉調箏等。 2. 調式與調性( 定弦) 箏的變化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從最早的五弦箏逐步調整為今天常見的二十一弦箏。在彈奏方面,按照傳統的演奏方式或方法來說,一般情況下,在演奏過程中,左手負責的是除了曲中定音以外的部分,不足之處在于:首先是演奏的音調和音準難以準確掌握,尤其表現在快節奏演奏、按弦完成后的滑音技巧演奏時,左手按弦常常表現為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由于是左手控制,當定弦和手勢等肢體語言無法完成時,傳統的古箏很難駕馭現代樂曲演奏。還有一個問題
淺析古箏曲“茉莉花”的傳承與演變
作者:網絡
版權聲明:本站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僅供演示用,請勿用于商業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