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不知道,聯動訓練營里的很多同學竟然都有著十年以上的學箏經歷,似乎每一個學箏之人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深坑和彎路。大家都很好奇,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箏之路如此的艱難呢?明明網上就有海量的視頻資源可以供我們學習啊,為什么付出了很多努力,到最后還是原地轉圈圈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吧。
大家都看過網上的很多古箏視頻教程,縱觀所有這些基礎類的教程(樂曲類的先不管),你會發現其實都是一回事,一句話總結就是——“單純教技法”。比如先學“勾”然后學“托”,再然后是“大撮”等等。(包括我自己的《基礎演奏技法30講》也是在這個范疇內的)那請問是不是學完這些技法就萬事大吉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且不說每個老師教的方法都不同,就算我們把這些混亂的標準強行統一了,這個問題也依舊不可能解決。
百度上搜到的一張圖,真是學海無涯啊!
當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提問:“學完了所有技法后,我該如何繼續提高呢?”,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找不到答案了。因為除了去學習樂曲之外,這個市場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其他類型的課程了。是的,你沒看錯,技法課、樂曲課、沒了。。。。。。技法就像零件,而樂曲就像汽車,我們拿著零件就能去造汽車了嗎?這中間明顯還需要很多道工序吧?但我們的古箏教學市場就是這么的任性,不需要圖紙、不需要程序、甚至不需要油和電,就能拼湊出汽車來,然后再花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去反復修理這輛車,這就是現實中的情況。
所以大家在網上學的那些技法,其實都是獨立的、靜態的、不能實際應用的零件。
比如:你的“勾”接“搖指”或者“花指”接“大撮”是否能做到無痕銜接呢?技法的切換是否導致了手型的改變呢?“快四點”的效果是否聽起來像“搖指”一樣連綿呢?這些都是彈古箏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沒有人教這些東西啊!所以我才要推出《聯動基本功》課程,把中間缺失的環節全都補上去。
“聯動”就是要把所有獨立的技法“串聯”成體系,然后在“動態”的過程中順暢銜接,只有做到了這些,我們才能把技法實際應用到樂曲中去,你的樂曲才會因此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