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清,有這樣一個人,她既是斫琴師,也是撫琴人。
她就是今年52歲的林海妍,泛川派古琴第五代傳承人。她師承丁承運,是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員、國際古琴協會副秘書長、溫州古琴協會副會長、樂清市古琴協會會長、溫州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客座教授,也是泛川古琴政協委員工作室負責人。
近日,在柳市焦桐琴館泛川斫琴基地,身著紅色中式棉服的林海妍埋首鑿板制弦,縱享古法工藝之趣,時而昂首誦吟《琴賦》,和記者感嘆名匠制琴之精。
師承丁承運
成立斫琴基地
古琴之美,早在三國時期就吸引了文人嵇康執筆揮墨作上千字《琴賦》,從選材、斫琴寫到琴成奏曲“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領我們略窺成就古琴之美的斫琴工藝。
“古人把制作一床琴叫‘斫’,很多琴家都會為自己斫琴。”林海妍說,她開始斫琴緣于 2014年在杭州的一次打譜會。丁承運老師不僅講打譜,又講了他的斫琴之路,讓她很心動。
“當時,我問師父丁承運,我也想斫一床自己的琴,但不會木工,可以學嗎?師父就講陳文嘉的故事給我聽,如果不會操作就指導,陳文嘉會請木工,在旁指導他怎么做。”林海妍回憶,從那時起,她就從挑選木料,動手刨木頭開始學習。丁老師在哪里,她就去哪里,武夷山、上海、杭州、千島湖、武漢,都有她學習斫琴的足跡。
林海妍斫的第一床古琴是在2016年。因琴館名焦桐琴館,由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吳亞卿先生取名,意于蔡邕的焦尾琴,所以當時她就斫了一床焦尾琴。此后,憑一顆匠心,她在一刨一鑿中又斫制7床古琴,傳承著千年古音。
林海妍18歲時學習彈奏古琴。在林海妍看來,學斫琴和自己斫琴,不僅為了自己更好學習琴文化,提升彈奏效果和文化修養,還能更好普及琴文化。
為了讓更多人更好理解和掌握古琴技能,林海妍用了一年多時間籌備泛川斫琴基地,于2023年11月18日對外開放,向市民公益教授、體驗斫琴。
在古樸、典雅的泛川斫琴基地墻上,掛著林海妍制作和收藏的20多床古琴。“這里有不同人制作、不同時期的古琴,其中一床古琴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是1989年,我的父親用800元錢幣置換的一床古琴,當時父親月工資只有幾十元。 ”林海妍回憶,在上世紀,古琴制作只有揚州的兩三家小作坊,雖然木料好,但做工不是很理想,父親買的那床古琴琴軫經常打滑。為了能買到手感音色滿意的琴,我常拜托揚州古箏廠家留意哪可覓到好的古琴。
1996年,在揚州友人的幫助下,林海妍和她的先生第一次去揚州拜訪廣陵派十一代宗師梅曰強老先生,從梅曰強琴館挑選了兩床古琴,一床被收藏在館內,一床被學生錢絢瑤所收。
館內還有一床林海妍斫的古琴,她取琴名為弦上蕉下,制作了兩年多,準備送給柳市鄉賢館。
林海妍感嘆:從2004年馬維衡先生的馬琴到2008年的奧運會太古遺音的王鵬的王琴,古琴的制作工藝技術,美學水平不斷成熟完善。而丁承運教授親斫琴,按音色的特點給取琴名,寫琴銘,使古琴的文化價值和文學的精髓相融一體。
200多道工序
兩三年做一床
林海妍說,古琴之美,離不開斫琴工藝的精妙絕倫。東晉畫家顧愷之就是有感于斫琴,以高古游絲的線描手法繪制出《斫琴圖》卷。畫中每個人都像一尊獨立于世的雕塑,顧愷之曾說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也印證其間。
《斫琴圖》卷里展現了6道簡易的斫琴工序,現實中斫琴工藝則有200多道,制作一床琴則需要兩三年。“斫琴需要經過木胎、灰胎、髹漆和安裝配件四個大的步驟,有選材、斫型、挖腹、合琴、貼龍岳、滲漆、裹布、底灰、中灰、細灰、避縫、髹漆、推光、裝足、上弦等10多個主要環節200多道工序。”林海妍說。
“鳳棲于桐,結絲為弦,始祖伏羲,斫木成琴。”林海妍說,古有伏羲制琴的傳說。在古琴的選材上,選用梧桐木制天,用梓木制地,一天一地,一陽一陰。“梧桐木最佳,但事實上,梧桐木很難找,一般選用三五百年的衫木來代替。”林海妍告訴記者。
在泛川斫琴基地,一根根直徑三四十厘米的老木頭,靜謐地躺在角落里,林海妍會從天南海北搜羅古老的木頭,在她的巧手下,變成一床床琴坯。
“我會去揚州淘,也會去四川、云南古廟淘,其實樂清一些老房子的老梁也很適合斫琴,需要很花心思、很花力氣。” 林海妍告訴記者。
一床古琴的構造,外形吻合“天圓地方”的思想。“琴沙聲、琴打板怎么處理,琴太高就需要磨低,磨出多少粉判斷岳山的合適度……”為斫一床好琴,林海妍還會翻閱琴書文獻,查找實物圖譜,觀摩博物館唐宋名琴。她還找機會讓自己能多彈唐宋明清老琴,多聽名家講解修復老琴的過程和心得。
好琴需得時光磨。特別是板弦合體是要完整地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沉淀一兩年的時間。所以一床上乘古琴的誕生,從開始制作到完成要經過兩三個春秋。而如何使琴體、絲弦之間形成良好的共振,更多依靠的是斫琴師的個人經驗。每一個優秀的斫琴師都有自己一套與材料獨特的對話方式。
底板與面板需粘合為震動的腔體,同時又需為古琴上漆,用作抑制發聲,蘊含著既有震動又有抑制的中庸之道。林海妍說,斫一床好琴既需達到傳統標準:奇、古、潤、透、圓、靜、芳、清、勻,古琴音色九德又需達到綜合審美:清微淡遠,中正平和,二者都是意象化的標準。
在陽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的琴徽熠熠映襯出古琴的“金徽玉軫”。林海妍告訴記者,一床好琴的制作十分講究徽,需用螺鈿(即小貝殼片)鑲嵌。琴徽除了彰顯富麗堂皇、便于作為珍寶收藏,還有另一重巧妙作用,古時琴師月下撫琴時,潔凈光滑的螺鈿反射月的光輝,琴徽便著上光彩一目了然,琴師撫弄著好琴,縱情彈奏穿梭千年光陰。
斫琴也斫心
奏琴也奏心
繁瑣工序和多樣標準更反映出斫琴師功力的深厚。要真想投入其中,木工、漆藝、雕刻繪畫、古琴彈奏……樣樣都得學。
一床好琴,形態要美,音色也要美,視聽融合中還要蘊含詩意。這考驗斫琴師的技術,也考驗斫琴師的內心。
良木、善斫、秒指、正心,在林海妍看來,這樣做出來的琴才是好的琴。
斫琴也斫心,奏琴亦奏心。文人墨客總在琴聲里對話自己,有“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月色正濃,清風微拂。王維對月彈琴,閑適生活幾多快意,有“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
古法斫好琴,古韻傳千年。林海妍感慨:古琴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修身養性的載體、清淡和雅的化身。《琴賦》作者嵇康將琴視為知音,借琴表明自己獨立而純潔的人格。《斫琴圖》卷中的文人高士斫琴亦斫心,那份雅致和諧而純粹。
采訪時,林海妍還化身撫琴人,專注撫弄古琴,琴弦在其指尖如水般靈動流轉,古樸的樂器傳出蒼勁渾厚的樂聲,有如老者將千年故事向聽者徐徐道來,一斫一彈間,古琴悠揚沁潤人心。
在泛川斫琴基地,聆聽古琴厚重雄渾的琴音、鑒賞不同時代的古琴,遠離了浮世的煩躁喧囂,幸福感升騰。
林海妍說,琴里有詩、有夢、有真心,教會我們以中正平和、清雅和淡的人生態度砥礪前行。
樂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董露露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