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百多年前,明山石雕就已載入史冊。南宋趙希鵠撰寫的《洞天清錄·古硯辨》一書中稱:明山“紫袍玉帶”石所制之硯,作為貢品敬獻朝廷。清代黃本驥在《湖南方物志》一書中寫道:“明山石雕鏤刻花鳥、人物、山水、樓閣等,極為精致;雕刻北斗、八角、古琴等各種造型和圖案,嘆為觀止”。芷江縣志記載:“慈禧太后興建聞名天下的頤和園時,被稱作‘紫袍玉帶’的明山石,曾作為貢石進入了玉砌雕欄的行列了”。可見明山石雕歷史之悠久,技藝之高操,知名于全國。
明清兩代,明山石雕出現鼎盛時期。彈丸之地的沅州(今芷江),有古建筑達130多座。不凡都有明山石雕之功勞。其中,鐘鼓樓、大佛寺、雁塔寺、景星寺、報恩寺、南岳廟、天王廟、文廟、天后宮等等,為明山石雕之冠。文廟為我縣最多石雕建筑群。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八佾舞坪、祭臺、石階、石欄、石柱、石獅,以及“雙龍戲珠”、“龍飛鳳舞”等明山石雕。文廟明山石雕集皇家石雕文化、儒家石雕文化、傳統石雕文化于一體,形成特殊的明山石雕文化。天后宮石坊則是芷江明山石雕精髓之集中體現,是明山石雕最高造詣者。天后宮石坊始建于明末清初,高10.6米,寬6.3米,石坊全部采用顏色為油綠帶青的明山大理石。石坊中布滿青石浮雕“孤桐勁竹”、“靈芝古松”、“仙翁對弈”、“雙鵲對鳴”、“武漢三鎮”、“洛陽橋”等達95幅。幅幅詩情畫意、幅幅精美絕倫。達到了材藝雙絕、天工巧奪的絕妙藝術境界。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稀世之珍寶。
改革開放以后,芷江明山石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明山石雕技藝精益求精,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藝的完善結合,大放異彩。省農博會、省工藝美術品博覽會、省工藝美術大獎賽等頻頻榮獲的金獎,使得芷江明山石雕名揚中外。
如今,芷江明山石雕不僅作為一種藝術品和欣賞品,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高檔禮品饋贈親戚、朋友;作為一種外交禮品,贈送外國政府和國際友人;作為一種稀世珍品,永遠珍藏。
1994年,國際和平使者、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應邀來芷江參加抗日戰爭勝利45周年大會。會上,芷江人民政府將象征友誼、和平的明山石雕《九龍硯》贈送給了陳香梅女士。芷江明山石雕首次作為外交禮品,飛越大洋彼岸。2003年,第一屆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勝利召開。縣人民政府將600多套芷江明山石雕,作為和平文化珍品,分別贈送給了與會的中外嘉賓。從此,芷江明山石雕飛向世界各地。芷江明山石雕作品《世界和平》還作為國禮,分別贈送于英國、法國、南非等國政府。
芷江明山石雕被越來越多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外國友人所收藏。作品《五龍硯》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永玉收藏。作品《簸箕葡萄》分別被錢其深、-、陳昊蘇等國家領導收藏。作品《世界和平》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旅游事業的興旺,涌現出了一種新型的明山石雕文化,即園林石雕。屹立在和平文化廣場上的大型明山石雕文化墻: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長達20多米,高達1米,其規模宏大,工藝精湛,形象逼真,層次分明,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和石雕藝術價值,提升了城市建設品味。芷江三橋石欄由數十幅明山石雕畫屏組成。內容有芷江內外八景、大川名山、精典故事等。成為芷江明山石雕長廊,是芷江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明山石雕“和”字碑、“和平名城”碑、“和平友誼林”碑、“秀水”碑的涌現,體現出芷江明山石雕文化另一特色。明山石色彩豐富、艷麗照人;明山石的顏色、層次與雕刻有機結合起來,可謂材藝雙絕、天工巧奪。
芷江明山石雕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真實寫照,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創造的一種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
但是,芷江明山石雕形勢不容樂觀,甚至令人擔憂。一是明山石資源在不斷的枯竭。我縣明山石的儲藏量雖說豐富,但經上千年的開采,儲存量在逐漸減少,加之無序的亂挖亂采,明山石流失較多。明山石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特別是明山“紫袍玉帶”石屬稀有石材,極其珍貴。如果不加強對明山石開采的管理,一味亂開采,明山石資源很快會枯竭。二是明山石雕建筑亟待保護。我縣境內雖說古建筑不少,數百年來,歷盡滄桑,大量古建筑盡毀,僅文廟、天后宮等得以保存。受降紀念坊也毀于非常時期(1994年復修),無不令人嘆息。文廟、天后宮石坊等明山石雕建筑,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為使優秀遺產免遭毀棄,亟待加強保護工作。三是明山石雕傳承人問題。隨著先進的現代雕刻工藝引進和現代雕刻器械設備的加盟,逐漸的取而代之傳統雕刻手段和技藝,加之傳承人的老化,體弱和謝世,傳統雕刻技術學藝期、沉淀期,收入微薄及新興行業的0,藝人社會地位較低,年青人都不愿意繼承這個手藝,傳統明山石雕雕刻手工技藝瀕臨消亡。種種危機的出現,倍感加強對芷江明山石雕的保護,迫在眉捷。
可以說,保護芷江明山石雕,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保護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提升城市建設品味,構建社會和諧文明和經濟的發展,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