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學習是開放的、無條件的、完全平等的,任何年齡段都可以隨時進入!
常常有人喜歡古琴,想彈古琴,但是首先生起的疑問就是:自己現在的年齡能否學習?是不是年紀太大了?自己沒有樂理基礎能否學習?是不是需要會看簡譜,乃至五線譜?是不是不能五音不全?……諸如此類的疑問是普遍而自然的。因為從近現代以來,我們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往往是下意識地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標準,而形成一些音樂教育默認的觀念,同時又缺乏對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的了解。于是就在面對一門音樂學習之初時,產生了對自我條件是否具足,以及對其技能學習如何高深等諸多問題的擔憂與困惑。
那么在此,我們首先想說——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古琴的學習是完全開放、無條件的,任何年齡段都可以隨時進入。它對于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
從撫琴的操作而言,它復歸了人體結構最自然松弛的狀態。從坐姿到每一個指法的操作,都只是順應人體本身自然的結構,沒有任何的造作。年紀輕時,可能身體松軟,適應性強;年紀稍大可能偏于僵硬,適應性稍慢。但是不論如何,針對每一個人自身而言,撫琴的過程,都會讓我們變得比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更加放松。隨著學習我們逐漸地調整,關節一點點松軟,氣脈一點點舒展,讓身心逐漸地回到自己最舒適的節律中。因此,這樣的過程完全沒有對個人肌體訓練的強勢要求,也沒有外在的絕對標準,而只是相對自身而言,一點點放松,然后又繼續不斷地放松。這就是一條正路,而且它必定會越來越舒展和廣闊,每一個過程又始終都是如此圓滿。以此為根本,任何一個人,任何年齡段,都可以隨時進入,不需要童子功的優勢條件,小至五歲的孩童,大至五六十歲的老者,以及所有中間階段的年齡,都是完全平等、開放地被接納。
進而,從撫琴的整體心態而言,它也正是自我具足的心性修養。自心安住當下的清凈,享用當下的每一個音聲,自身一點點地調節順應身體的自然肌能,獲得每一個過程自然而舒暢的體驗。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不再有向外的希求與恐懼,不再有外在的負擔,以及自我給予自我施加的壓力。于是,諸如開頭所提出的各種疑惑,其實就一蕩而盡了。還會有那些分別嗎?那些不都是因為我們的不安,向外比較而生出的不必的、無謂的擔憂?
另外再說到具體的操作,即關于琴譜的學習以及音律的素質等,這些本應是一種自然的適應過程。古琴具有自身獨立的記譜法系統,從你決定學習它時,開始來使用它,自然地去熟悉與認知,漸漸地就非常容易地接受與把握了。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逐漸與他打交道,了解它的語言系統而已。當然,如果你之前有一定的樂理訓練,可以較容易地參照簡譜來把握音調與節奏。但是,還要小心,在你所熟知的簡譜系統背后,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西方音樂系統,它并不能完全地來詮釋琴樂本身的信息。有時反而會出現,一種很強的西方體系訓練的人,當他撫琴時儼然失卻了一些傳統的韻味。所以,如果你有此訓練,不要因為一些成見,而干擾了、或忽視了你對減字譜本身直面的交流。如果你沒有,倒也是完全的清澈,可以直心地面對傳統的譜式,往往有時還會出現沒有任何框架束縛的智慧。而關于音律的培養,正是隨著你的學習,自然地熏修陶養而出。
最后,如果要說學琴所需的條件,唯一的條件就是“興趣”與“放松”。如果你有真正的興趣,那就是你不斷提升前進的最大動力。如果你越是放松,越是有可喜的變化與提升。這種放松其實就是沒有目的,沒有機心,純粹地享受過程。其實這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嗎?想想古人彈琴,是像現在作為一種音樂技能來學習嗎?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琴樂之妙,可吟詠情性,舒展詩文,拓展內在心性,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寄托,這本是琴棋書畫的生活。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如果能夠回歸到傳統文化的本然生活,也才會更加松弛而又豐盈。
所以,不用困惑了,如果你喜歡他,有興趣,就敞開心地來交流吧,享受你生活中這樣一種琴樂的生活空間!